2008年8月6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几百年前,范钦家族执着地保护了一座藏书楼
几百年后,这些古籍却面临修复人才不足的窘境
资金的缺乏、社会的冷落都是造成这种境遇的原因

修复古籍真得千年等一回?
本报记者 余春红/文 王志浩/摄 实习生 钟梅

  从明朝嘉靖年间开始,一个叫范钦的人和他的子子孙孙几乎用一种极端的狂热和执著保护和继承着一座藏书楼。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范家把保护祖辈遗留下来的藏书当成一项家族事业顽强地坚持下来,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还能享用其中精神盛宴的天一阁。
  范钦和他的子孙在很长的时间里是孤独的,而如果他们地下有知,定会欣慰地大笑,因为他们一个家族曾经孤单的坚守如今已扩展为一个国家越来越完善和长远的计划,一家族的执著如今演变成整个国家自上而下的自觉行动。
  2007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古籍普查活动拉开序幕。今年7月28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颁证暨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我省的浙江图书馆和天一阁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几百年前,范钦家族保护藏书的艰辛历程足可以写成一部精彩的书,那么今天的浙江,在古籍保护中又将有怎样的作为,面临什么样的新问题?
  
  101部古籍入选名录
  “看着那些老祖宗留下的历经沧桑的古籍,历史的真实感就油然而生,那是种无法替代的感觉。而当我们研究历史时,古籍往往是第一手的资料。”在杭州西湖孤山的一处狭小的平房里,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徐晓军,用一种最简单也最复杂的自我体验告诉记者:古籍的价值和保护古籍的意义。
  古籍主要指书写或者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浙江人应该是幸福的,因为浙江省是全国古籍善本图书拥有量较多的省份之一。仅位于宁波的天一阁,目前就收藏有古籍30万卷、15万册,约占全国的二百分之一。
  记者采访得知,在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我省有101部古籍被录入,其中包括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绍兴图书馆、嘉兴图书馆、西泠印社等14家图书馆的馆藏。杭州文澜阁的《四库全书》、《明北藏》、《明文海》姚鼐手稿,宁波天一阁的元刻本《针灸四书》,被视为“弥补唐宋律令空白”的明乌丝木兰钞本《天圣令》等等都是其中的珍品。
  入选名录的古籍可谓件件是宝。徐晓军说,在岁月的长河中,古籍在传承过程中可能还不断增加诸如批校等新的个性化的内容,其本身大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保护史。
  名录的公布预示着古籍保护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在古籍普查和保护工作启动后,浙江除了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淘出101部珍贵古籍外,还对1800部古籍完成了普查工作,全面细致地掌握了它们的最新状况。

  延长古籍的寿命任重道远
  “古籍保护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将是一个长期工作。”徐晓军不断强调这句话。一方面是因为古籍保护本身就是一项与时间同在的事,更重要的是在大量的保护需求面前,抢救和修复却面临着一些困难。
  古籍保护人才缺乏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历经时间、自然或是人为的各种损害,脆弱的纸质书籍不可避免地存在破损和自然老化的现象,因此修复是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徐晓军说,按现在的修复进展,也许花上一千年也修复不完这些古籍。
  “修复古籍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它是种极其难得的手艺,可遇不可求。”徐晓军介绍说,目前全省修复古籍的专业人才不到10个。一个高素质的修复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等方面的扎实知识,而且手还要特别巧。这类特殊人才的缺乏也是个全国性的问题,而目前全国还很少有高校开设此专业,浙江也没有。好在许多专家都已经提出这个问题,并开始着手逐步解决。徐晓军说,为满足浙江古籍修复保护工作的需要,我省今年计划新培养10人。
  除了人才问题,资金是另一个更直接更现实的问题。徐晓军说,古籍保护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一项花钱的事业,需要有资金投入作为依靠。他解释说,在保护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是重要内容。按照国家标准,藏书的库房在温度、湿度、光线方面都有要求,因为藏书环境直接影响古籍的寿命。而要让库房建设或改造达标,就需要不菲的投入。如在灯光方面,若要满足使用无紫外线灯光的要求,一根灯管的费用就要比普通灯管贵十多倍。再如,为减少磨损,需要为古籍做保护盒,一个好木材的盒子费用就要800元。
  关于资金问题,记者了解到,国家财政将每年至少拨款2500万元,重点资助名录中的古籍的保护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建设。记者还从浙江古籍保护中心获悉,我省已确定将从今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拨款500万元,用于古籍保护。
  “书籍是有寿命的。”徐晓军说,“保护就是要延长它们的寿命,一百年、两百年甚至更久以后,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仍能看到它们,这项工作任重道远。”
  
  古籍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热情参与
  2007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近年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形势严峻。”
  进行全国范围的古籍普查;为培养古籍修复人才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为古籍保护提供财政支持……在保护古籍方面,政府做出了越来越大的努力。
  但是古籍保护还应该有社会的参与。徐晓军说,保护古籍这完全是造福后世的事情,但世人目前对古籍、对古籍保护缺少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匮乏。现在从事这项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大多是中年以上的人。在充满各种诱惑的当下,与发黄甚至发霉的古书为伴,需要一种不为物质所动的坚守,还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虔心。
  “如果能成立一个古籍保护基金,那就更好了。”徐晓军担心的还是资金问题。他觉得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社会力量的参与能更好地促进古籍保护工作的持久进行。
  从法律层面讲,虽然眼下没有图书馆法等与古籍保护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很多古籍,尤其珍贵古籍都属于文物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规定,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都属于文物,受国家保护。但是显然,人们的文物概念里似乎很少纳入古籍。徐晓军举了一个例子,贪官受贿时,赃物中常常有金钱、珠宝和字画,却几乎没听说过有古籍的。自古以来,“窃书不算偷”的观念也足见书籍被排除在贵重物品之外。
  因此,徐晓军表示,他对本报能够关注和报道古籍保护工作感到非常高兴。古籍保护人员需要清净的工作心境,而古籍保护工作却需要更热烈的氛围。